摘自《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台海出版社年2月,经出版社授权转载。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李白《清平调其三》
11月30日是美国的感恩节。这天上午,承毓朗贝勒福晋之恩,我来到皇后父亲的府邸,参加册封礼。这是整个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经过反复讨论,典礼的时间最终定在9点。对于来接皇后的侍从而言,这个时间点并不重要,但是出于礼貌,我还是准时出现在了荣府的正门。门外摆满了红色和*色的鲜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他们从皇宫一直排到安定门北皇后的家门口,观礼的人们很多都穿着紫色或者淡紫色的衣服,头上戴满了首饰,整个人群中洋溢着欢乐。士兵则将附近的街道和入口严密地封锁了起来。
除了受邀的客人、满族大员和仪式工作人员,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进入荣府。府邸的大门内摆了两张专为皇后侍从准备的*布椅,他们将在那里一直等到晚上,直到皇后乘坐“凤舆”离开自己的家,沿着指定的线路,一步一步来到紫禁城,并在这里度过她的余生。
10名太监引导着我们进入府邸。为首的大太监穿着一件紫红色的礼服,边上装饰了一圈白狐狸毛,里面则是一件长袍,长袍的底边绣有七彩的斜花纹。他头戴一顶黑缎礼帽,帽纬是红色,帽顶是一颗宝石,帽子黑绒宽檐显得格外醒目。皇后11岁的弟弟,也戴了一顶相似的帽子,帽子上镶嵌了一块3寸大小的宝玉,帽后面是小珊瑚和马鬃制成的穗。他的礼服是紫红色的毛边锦缎罩衫,后背的正中绣着一个很大的长寿标识。中国和日本把这当作至高的祝福。
穿过几进庭院之后,我们被带到了一座院子里。院子里有一处席屋,墙壁和顶棚都是草席,柱子用红布包裹着,上面挂满了无数红色或金色的圆形装饰。象征新娘新郎的双喜装饰到处可见,参加仪式的每一位福晋的发饰右侧都戴上了这个标识。羊角灯笼垂着长长的流苏,上面写着“寿”字。到场的每一位达官贵人都是经过席屋到达皇后的房屋前。三叩九拜之后,退下。除了庆亲王可以进屋宣读皇帝的旨意外,没有人能再向前一步。
册文封面的中央是一个“帧狈牛砹诵腋C缆鼙咴蛐绰恕笆佟弊帧T谥泄僮钟幸话僦中捶ǎ嵛纳隙说脑残畏藕拖露说娜鱿裰右谎姆啪褪鞘僮帧
上端圆形符号之间的四个汉字,是“福”字。福字在中国同样有很多种写法。
左侧也有圆形符号,下面的题字为“富贵长春”,右侧则是“天官赐福”。
婚礼上的灯笼
册文封面下部还有几个符号,从左到右分别是:一支笔、一锭墨、一柄如意王权杖,以其谐音暗喻:“必(笔)定(锭)如意”。符号中的月宫玉兔,象征长寿;艾叶,象征好兆头;蝙蝠,因为其中的“蝠”字跟“福”同音,在中国象征好福气。
现场参加册封礼的都是皇后的直系亲属,此外,还有12名宫女,6名太监,几个穿着粉色丝袍和浅蓝色罩衣的丫鬟,当然还有包括我在内的几个被特别邀请的美国女人。任萨姆女士甚至带来了她的母亲和妹妹。只有这些人目睹了一个格格如何成为一个皇后。这是数百年来,第一次允许外国女子参加皇后的册封礼,这也许说明了旧的秩序已经衰败了。护送皇后玺印的40名官员,现在也都在皇后屋外等候,也不能见到皇后。等着皇后的玺印被请出,带回宫交还给皇上。皇后的玺印方形,金质,大约6寸见方,厚3寸,纯金玺钮,印文为“皇后之宝”。婚礼的权杖也是纯金的,长度大约16寸,如意头为“心”形,杖身刻有象征皇帝的龙纹,杖中部一面为双喜,另一面为象征皇后的凤纹。玺印和权杖相当于我们结婚习俗中的订婚和结婚戒指。第二天早上3点,这两样信物将登上凤舆,由皇后带着一起入宫。
册封仪式极富东方魅力,让我如痴如醉。我在距离皇后本人不到三尺的地方,欣赏到了仪式的所有细节。在如此极致的场景面前,我们西方世界一直引以为傲的流水化、标准化的工业新文明黯然失色。超凡的想象创造出如此美妙的仪式,让人如在仙境,当想象和意志相冲突时,毫无疑问,最后的赢家是想象。
午时过半,皇后恭敬地跪在内房台阶前的*色垫子上,只见庆亲王一人手捧着*色绸布包裹的皇后玺印,穿过垂花门,进入内室。此时的内室,供桌上已经摆好用来盛放玺印的神龛,神龛两旁装饰着金质的花朵。庆亲王将玺印放于正中位置。皇后随庆亲王进入内室,跪在供桌前,接过金册。金册上刻着:“郭布罗氏,荣源之女,以册宝立尔为皇后。”
皇后的弟弟和她的姨母们,众人的左侧是册封典礼上需要用到的供桌和用具
整个仪式延续着满族的传统。庆亲王用了15分钟宣读完皇帝的册封诏书,随后他将金册交给皇后,从此刻起,她有了“宝皇后”的徽号。庆亲王又呈上象征皇家权力的如意,每呈上一件,皇后就必须在太监的搀扶下起身去接受,然后再跪下,再起身。因为头戴着跟宝塔一样的吉帽,所以她不能叩头,也无法弯腰行礼。皇后的吉帽同样令人赞叹。吉帽的底座是一个餐盘大小的金板,底部是黑色的绸缎,上面有一圈红色的羽毛;中部为三层金色宝塔,顶端为一个小宝顶。吉帽从后部向下垂下5串珍珠,一直到腰,珍珠串中间用一圈透明的蓝色珐琅束着。吉帽整个高约11寸,重量大概有几磅。
皇后在仪式上所穿的吉服由宫中特制,用*色的绸缎制成,绣满了蓝色的凤纹和金色的龙纹。吉服下端装饰着传统的水波纹和七彩的斜线纹,四边镶着貂毛。外罩是一件无袖的披风,蓝色绣金,肩部还有一个小披肩。整套服装设计精巧,雍容华贵。
仪式结束,宫女们纷纷退下,我们等到皇后脱掉吉服之后才离开。这是一场隆重的典礼,能够近距离见到皇后,令我兴奋不已。我还有幸参看了皇后居住的房间。这是一间中等规格的房屋,屋里有一个用砖或木头做成的很大的炕,是可供坐、卧的中式用具,长8尺,宽6尺,上面铺着红的绿的锦缎。炕上还摆放了一张用来喝茶的矮桌,床头摆放着一个美国制造的汉白玉时钟――放在这样一个纯中式风格的房间里,显得非常突兀。
毓朗贝勒福晋带我参观了皇后的嫁妆,有的用*绳绑在红漆桌子上,有的放在木质的大箱子里,堆满了院落。嫁妆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金银器具、金银首饰,有的上面还盖着丝绸。还有成捆成捆的绸缎、织锦、绉纱、刺绣,薄的夏天用,毛边的冬天穿。玉石、碧玺、翡翠等戴在头上的、脖子上的、手上的,不计其数。瓷器、象牙、漆器,大大小小。鞋子各式各样,与衣服相配的手帕一摞一摞。此外,还有龟甲、麝香、香料,等等,真是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
在中国,嫁妆非常重要,而嫁妆的包装和嫁妆一样重要,摆放还要依据特定的星象。为此,皇后的亲属们前前后后忙碌了好几个月。
准备嫁妆的过程要非常地小心谨慎,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星象相合的家族成员来做。每一件物品都要精心包装好之后,放进箱子里。皇后入宫之时,陪嫁队伍将走在队伍的前面。皇后的姨母恒慧格格告诉我,头一天晚上,她为了给皇后准备梳妆用品,一直忙碌到凌晨2点。皇后的所有梳妆用品,每一瓶胭脂,每一包香粉,每一罐眉黛,都要在星象合适的时候分别包起来,装进金漆大箱子。
现在,清朝皇帝的权势已经衰落了,宣统皇帝赐给皇后的物品的价值只有银元,和以往的5万、10万银元相比,真是不值一提。即便如此,这场婚礼还是花费了50万银元,这些钱大部分来自保皇派、*府官员以及前清大臣。
一份公文记载了彩礼的数量:
婚礼当日,内务府要备齐两*金,00元银元,1个金茶杯,2个银茶杯,2把银壶,匹丝绸,2匹马并配马鞍,赐予皇后家族。
赐予皇后双亲40两*金,元银元,1个金茶杯,1个银茶杯,40匹丝绸,匹布,2匹马并配马鞍,2套官服,2件冬衣,1条腰带。
赐予皇后兄弟每人8匹丝绸,16匹布,1套文房四宝,打赏下人银元元。
毓朗贝勒福晋却对我说:“皇后的彩礼简单得像是打发乞丐。”在中国,嫁女儿就相当于卖女儿,所以,新娘的家庭都要得到应有的补偿。即便是在西方社会,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新娘的家庭认为,婚礼的排场必须和家庭的地位和财富相适应,否则就很丢脸。为了维护脸面,很多家庭可以说是倾其所有。
册封典礼当日的荣府,庭院内摆满了来自皇帝的彩礼。从左到右,依次为:皇后的继母、二格格恒馨,皇后的姨母、大格格恒慧,皇后的弟弟润麒
仪式之后,我们回到房间等着皇后。闲谈中,毓朗贝勒福晋在谈到民国*府如何对待皇室的时候,展示了她敏锐的才思。她说:“皇上选择退位,不是被迫的,而是心甘情愿。他觉得这样做对百姓有利。可是如今的民国*府不把我们当朋友。还有以前和我关系密切的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的客人,现在也不再和我们联系,好像我们成了中国的罪人。哎,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不过,我很荣幸能在家里接待您,希望您不要觉得我们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年轻的皇后轻声步入房间,引起了一阵小的骚动。皇后戴着满族传统的旗头,正中间是洁白的百合花,两旁是很多美丽的珠子,头发向后梳紧,在脑后用镶有珠宝的卡子固定在黑缎架子上,再配上用来装点的宝玉、碧玺等宝石,无比华丽。我对皇后的旗头大加赞赏,她却微笑对我说:“你肯定不喜欢,戴着太沉了。”
按照中国的算法,皇后今年17岁,她身段婀娜,像风信子一样风姿绰约。她走过来,伸出消瘦冰冷的手,用英语跟我打招呼:“很高兴认识您。”
皇后身穿丝袍,淡紫色的袍子上绣着蓝色的牡丹,衬托着她修长的身材。她微笑地看着我,气质端庄大方。说实话,皇后很漂亮,可以说是倾国倾城,精致的鹰钩鼻,圆圆的脸蛋,光滑的皮肤,配合着恰如其分的胭脂和口红,显得楚楚动人。皇后英语不太好,没有跟我说太多话,只是跟我握了三次手,十分的温文尔雅。在那些衣着华丽的福晋们中间,人很难认出她。
这时,大太监进屋,请她移驾到席屋接受太监们的跪拜。皇后结束了和大家的寒暄,坐到门前专门为她准备好的椅子上。20名太监在离她60尺远的地方,整齐地磕了9个头,然后退下。
皇后坐在那里,雍容高贵,曲线优美,像极了中国古画中的女神。跪拜结束后,她又回到屋里,我得以为她一家人和摆在供桌上的信物、陪嫁品拍了几张照片。虽然我还想多为皇后个人拍几张照片,但已经不可能了,对我而言,能见到皇后已经算是破天荒的事了。今晚之后,皇后就将从这个家庭的精致小百合,变成皇宫里的玫瑰。
推荐阅读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
作者:[美]格蕾丝汤普森西登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上市日期:年2月
好文推荐
春节档争议最大的电影非《西游伏妖篇》莫属,暗黑风西游记令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自《大话西游》开始,周星驰就已经尝试将西游“暗黑化”,力图拍出一个独特的西游世界。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杜维善是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年5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在当时,她们是时尚标杆,是女孩们争相模仿的偶像。夸张的服饰和姿态,代表了整个社会在“解冻”之后,对美和自由的极度渴求。刘晓庆在微博上说:“(当年)能上《大众电影》封面,是每个明星仅次于‘百花奖’的殊荣。”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