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岛
-
被认知困住的人,大多难以过好这一生。
电影《》中,有一段经典对话:
地主范殿元遭遇危机,不得不前往陕西逃难,逃难路上,范殿元忍着饥饿对家里的长工拴柱说:“等我到了陕西,立住了脚,一切都好办了。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我还是东家!”
听了这些话,拴柱立马回应:“好啊,东家,我到时候还给你当长工。”
遭遇同样的危机,人生差不多在同一个起点,可拴柱已经用思维困住了自己。范殿元也许能够翻身,但拴柱最终最多从“落魄主子的长工”变成“有钱财主的长工”。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是这样拉开的。
不同的认知,会造就不同的人生,认知太低的人,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当下的一面,自然只会原地踏步。
换句话说,认知太低的人,谁都帮不了,原因很简单。
认知太低,会导致思维固化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作“个人构念论”。
心理学家乔治·凯利认为,人总是会不断地以不同的方法重新构造自己的过去,定义自己的现时问题,从而预测未来和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能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指导自己如何过完这一生。
认知太低的人,看到的问题有限,明白的道理有限,经历过的挫折有限,总用同一种模式解决问题时,遇到真正的难题才难以解决。
想起《山海情》中的一段剧情。
凌教授带村民们创业前,村民们从来没想过如何发家致富,只是觉得土地收成不好,国家应该给自己补贴。
凌教授实地考察一番后,发现当地很适合种蘑菇,于是带着村民们种蘑菇。
有了凌教授的出现,村民的认知提升了一个等级,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可以通过种蘑菇发家致富。
然而,好景不长,种蘑菇的人越来越多时,蘑菇的价格不断下降。
遇到这样的难题,村民们又开始慌,他们的认知层次决定了他们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一时间人心惶惶。
可面对这场危机,凌教授同样没有困住自己,他第一时间想到可以通过冷藏的方式将香菇卖到外地,不仅能扩大销量,还能解决香菇的堆货问题。
同样的难题,凌教授与村民不同的解决方式,其实就是认知的高低所决定的。
认知低的人,不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根本不清楚还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自然会将自己困于一隅。
这样的人,就算有人帮,也只是能帮一时无法帮一世。
每个人的路都该自己去走,提升不了认知,思维受限的结果,往往是自己的人生也被困于思维当中。
认知太低,会降低认知上限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前几年,在城市里还医院时,有人发了一篇博客,想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开店。
当看到博主要开“医院”时,大家纷纷留言表示不支持,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有人说他钱多没地花,还有人说:“有创业的想法是对的,但谁会没事给宠物看病呢,就算给宠物看病,那能挣多少钱。”
这些建议他不要开医院创业的人,可能真的是出于好心。
毕竟在十几年前,给宠物看病的人少有。但少不代表完全不存在,随着宠物行业的兴起,医院慢慢火了起来。
这就是认知不同导致的结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永远挣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一个人认知的高度,往往能决定自己未来认知的高度,因为认知低的人往往固执,固执地去相信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固执地坚持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就像以前人们不重视教育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让孩子上学就是浪费钱,哪怕有人因为上学成了才,他们也坚持不是上不上学的区别,是其他自己说不上的原因。
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
世界其实是一个圈,认知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自己的认知越高,这个圈越大,才能明白世界还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
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坚持,相信世界有很多面,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便是认知高的人才有的特点。
反而是那些认知低的人,看到的世界太少,才存在很多自己不相信的事,准确来说,是见到的世界太窄,才不敢相信认知以外的事。
正如罗翔老师曾说: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在脑海中可以同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念;一个不成熟的标志,脑海中总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前几天刷到一篇帖子,有人在感慨如今的生活不公平,有些人腰缠万贯,可自己仍旧一穷二白。
这篇帖子下面,有人在建议他可以试着创业,说不定也能拼出来一片未来。
他却说:“时代不同了,现在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多少人都失败的,那些有钱人,只不过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罢了。”
但仔细想想,真的是时代造就的结果吗?
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创业的机会,政府也会给予各种补贴,真正有能力的人早已经走上了成就自我的过程,只有那些认知太低能力不足的人,才总是怨天尤人。
所以,人和人的差距,往往是认知拉开的。
认知太低的人,谁都帮不了,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