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文物的鉴别和保护意识也随之提升,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很多人不清楚文物有什么样的特殊价值,或根本不认识文物,从废品站拣漏回文物宝贝这种事时常发生,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件青铜重器,虽然现在作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是当年却也是从废品堆里捡出来的,堪称史上最厉害的捡漏之一。当时这件文物残破不堪,被当做废铜烂铁运到了废品站,就在被送入熔炉之前,好在有人慧眼识宝,将它抢救了下来。
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文物?为什么它没有出现在古董行或者文物商店,而是被当做废铁一样去处理了呢?另外,这件文物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价值,让其身居到镇馆之宝的地位呢?一起来见识一下它的真面目吧。
此文物的名字叫班簋,也叫毛伯簋,经过专家鉴定,它是属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之所以叫班簋,是因为此文物身上有一段个铭文,讲述的是一个叫毛伯班的贵族接受周穆王的命令征伐东国的事迹。如果单从外形上看,这件青铜器仅高22.5厘米径25.7厘米,也算不上特别精美,不禁让人好奇,它为什么也能算上堂堂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为了解开答案,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簋在当时的社会的用途。商周时期我国就进入了青铜时代,然而那个时候青铜属于贵金属,寻常百姓肯定是使用不上的,就算是贵族阶级,在青铜器的使用级别和规格上都有明确的等级和区分,因此那时,青铜器一般作为礼器出现。《周礼》中规定,天子在饮食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次之,用七鼎六簋,大夫再次之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古时煮肉的炊具,既然都作为饮食器,那么簋,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今天的饭锅。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天子也好,诸侯也好,一顿饭用不上七八个锅,但是在周朝时期根据严格的礼制,你到了这个级别,必须用这么多的餐具,因为这不单单是贵族的饭碗,更是身份地位和等级的象征。
另外,簋这种餐具在商代的时候并不那么普及,因为商人喜欢饮酒,所以商代的青铜酒器比较多,但是西周建立过后,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全国禁止酗酒,因此青铜食器就普遍的增多而且地位得到提升。
西周时期的簋,造型多为圆形或者方形,而像班簋一样以4个象鼻子作为器物底足的青铜器非常罕见,因此它非常稀有珍贵。好宝贝一般大家都认得,根据史料记载,班簋在北宋年间出土过后,就一直被收藏在宫廷内部。年也就是乾隆十四编撰的《西清古鉴》里,就明确记载了它。据说乾隆皇帝生前也十分喜爱此物,后来还特命景德镇窑厂按照它的样子仿制了一件彩瓷班簋。
至于后来,国宝为何又出现在了垃圾站,这是因为年八国联*侵华后,许多珍贵的文物包括班簋也随之流落到了宫外,随后的70度年间,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它的一点消息,因此那个时候它很有可能被某个人偷偷的珍藏着。
再后来到文革时期,很可能是在抄家时班簋再次被发现了,然后就当做四旧杂碎捣烂丢弃在了废品站,不过万幸的是,在这堆“废铜烂铁”即将送入熔炉的前,幸好有人独具慧眼将其抢救了回来。这时的班簋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被送到了故宫博物院由著名的青铜文物修复专家赵振茂和霍海峻修复,从酷暑到严冬,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国宝班簋如凤凰涅盘般的再生,一经展出,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
特别是年就郭沫若先生,在终于见到班簋实物时,激动地热泪盈眶,当即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班簋的再生》的文章。如今,在首都博物馆青铜器展厅里,这件无价之宝正以美轮美奂的姿态迎接着世人的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