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常常有一个巨大的疑惑,袁隆平先生的贡献那么大,为什么不是科学院的院士,为什么得不到诺奖。
先看一下,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评选标准是什么: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如果袁隆平不能当选科学院院士,只有这一条可能不符合。
那袁隆平的贡献是什么呢?
袁隆平是我们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注意的是,这里面使用的是技术体系而不是科学体系。
科学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而技术解决的是怎么做。
事实上,袁隆平并不是水稻杂交的最早发明者,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hankBeachell在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
而日本人新城长友在年也得到了粳稻的三系配套,只是未能用于生产。
在袁隆平先生的一生中,并没有太多的科学理论成果,杂交水稻的理论依据是年前的孟德尔定律。
在生命科学里,袁隆平只是一个实施者,并不是一个理论创新者,他并没有对生命科学提出全新的见解。
所以,这是袁老不是科学院院士的主要原因,也是袁老没有拿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的原因。
那么,中国最有资格成为生物领域科学院士的是谁呢?
其实我们国家除了有袁隆平这样搞工程的科学大牛,也有搞理论研究的大牛。比如李景均。
李景均出生于天津一个富商之前,26岁的时候,他到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育种及遗传,并获得了获博士学位。
在娶妻之后,李景均就决定回国。此时正是年,日*悍然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许多人都往外面跑,李景均原本可以呆在美国,但他迫不及待的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
当时,为了躲避日*潜艇的攻击,李景均乘坐的英国轮船多次转向,好不容易来到香港,却发现当时的商铺全部关门,街上已经响起了枪声,原来就在当日,日*偷袭了珍珠港,并同时攻击了香港。
李景均当时跟新婚妻子被困在香港两个月,有支票却无法兑现,忍饥挨饿。后面,李景均回忆道:“如果你处于极度饥饿时,你不能做任何事情。你不能思考,就像一具行尸走肉。”
而在目睹了祖国的苦难,同胞们遭受屈辱之后,他更加坚定自己要留下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好在,李景均在朋友的帮助下脱了困。后面来到了广西,在广西柳州郊外沙塘的广西大学农学院任职。
到了抗战胜利,他到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当时他只有34岁,是北京大学最为年轻的系主任。
原本他希望在祖国大施拳脚,突然出现了一个变故。当时中国传入了李森科学说。
李森科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农科院读过书,但这个人科学水平不行,斗争水平相当行。在他的打击下,苏联两位杰出的生物学家倒了大霉。
辐射遗传学的创始人穆勒跑去了美国,后面获得了诺贝尔奖。
苏联植物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植物种群研究的杰出科学家瓦维洛夫直接被抓,差点要被处死,在小师妹的求情下,才判处二十年监禁,但因为营养不营死在牢中。
可以说,李森科可能是美国派到苏联的卧底,让苏联失去了整整两代的生物学家。
而这位仁兄的遗*也传到了中国。
李森科的主要理论就是生物进化中的获得性遗传,而否定基因的存在性。
所谓获得性,就是把两种作物嫁接在一起,就可以获得两种作物的优势,并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品种。
李森科的学说传到中国后,袁隆平正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读书,学校的教材都变成了李森科的书籍。
于是,袁隆平在李森科的教材指导下,试着把不同的物种进行嫁接,比如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
直到三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
而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两个人敢公开说李森科的学问有大问题。一个是谈家桢,另一个是就是李景均,他们并称为南谈北李。
李景均一眼就看穿了李森科学说的不合理性。但此君在中国的地位极高,比权威还要权威,怎么去反对他呢?
李景均想到了一个办法。
中国人好多推荐李森科的学问,但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看他的作品,那我干脆给他翻译出来,看看他讲的是不是真的科学。
听说李景均要翻译李森科的书。有一些人慌了,要是真翻出来了,不是戳破了西洋镜?于是以他是西方留学回来的人为由,说他从未接触过进步思想,所以不懂李森科学派的新概念。
但李景均坚持把李森科的代表作《遗传及其变异》翻译出来,他亲自作了序:农学博士、列宁全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森科院士的轰动世界的遗传理论究竟是什么,是大家急于了解的。本书便是他的一本基本著述。在这本书里,诚如齐门乃夫所说,他阐发了米丘林遗传学的理论基础。这本书是一本理论著作,必得仔细研读体会,才能了解其理论的真谛。
在这个序言里,他不失客观尊重,更没有娇枉做作粉饰献媚。
科学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可是,这本书的出版,并没有让李景均的处境变好,当时他的课已经全部停掉,系主任的位子早就没了,随时还有可能被审查。
最终,李景均选择了离开。
他以到上海看望生病的母亲为由,离开了北京,离开前还在米缸加满了米,并跟一些亲朋秘密告别。
从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后,李景均前往广东,最终从深圳罗湖口岸到达香港,并最终从香港去了美国。
“团结兮,他无意团结。工作兮,我无法工作。卷行李,挥泪拜别,到家里,省身悔过。如斯而已,岂有它哉!津门布衣:李景均再拜。”
这是他留下的打油诗。
来到美国后,他不无痛心的写了一篇文章,叫《遗传学在中国死亡》
当时,诺奖获得者穆勒亲自为他写推荐信,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聘请李景均为研究员。
此后,李景均做出了很多杰出的成绩,他编写的《群体遗传学导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这个学科最为权威的书籍。
此外,他还创造了一种称为“不计独子女方法”分离分析方法,在计算机普及之前,是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对疾病遗传传播规律进行分析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而他对医学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临床试验的随机/双盲两个原则。现在这套原则是所有新药开发和试验必须遵循的原则。
因为对于人类遗传学的突出贡献,李景均荣获了美国人类遗传学会颁发的杰出教育奖。而在他离开的那一天时,中国就惊觉失去了一位世界级的遗传学家。
那么,袁隆平跟李景均,谁的能力更强呢?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就像关公战秦琼一样,一个是工程领域,一个是科学领域,两个都重要。这是两条腿,缺一不可。
李景均为人类的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袁隆平帮助中国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些都是不了起的成就。
也希望中国将来有越来越多这样优秀的科学家。中国的未来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
现在中国的科学教育也在加大力度,以前是中学才有科学课,现在小学就开始有科学课。
目标就是在中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就像任正非所说,以后中国的农村都会出现博士生。
国家在努力,个人也要努力,家长也要努力。要为国家输送更多的科学苗子。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语数英之外,很重视孩子的科学教育。
昨天还有一位家长问我有什么好的科学杂志,他说他以前就是看科学杂志的了解科学的,但现在不知道给孩子定什么杂志好。
他觉得定杂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买一堆书,孩子有时候会有压力,而且书太多反而不读。杂志一个月一本,看完一本,会对下一本有期待感,能够让孩子珍惜书籍。
我给他推荐了《万物》杂志。
《万物》杂志是《科学美国人》的子杂志,《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最牛的大众科学杂志,起源于年的杂志,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自然》的姐妹出版物。
当时杨振宁获诺奖之后,第一时间选择回国。回国之后,国家问他怎样才能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杨振宁就大力推荐了《科学美国人》。
可以说,这是世界第一流的科普杂志。
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个杂志,中国具有科学能力的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才知道了超弦理论、宇宙学、分形与非线性数学。甚至刘慈欣才能写出《三体》这样的杰作。当时刘慈欣创作小说时,没有网络,所有最新的科技知识,全靠他订阅了一份《科学美国人》
不知道,杨振宁知道一些网民用《三体》中的智子才形容他,会做何感想,要不是杨振宁,中国有没有智子这个词都不一定。
到了年以后,这个杂志跟中国的版权就到期了,后面只能是合作出版,出版物叫《环球科学》
《环球科学》现在又引进了少年版本的科普杂志,在美国叫《Howitworks》。
在美国,成年人就看《美国科学人》,孩子就看《Howitworks》。
而去年,中国引进了《Howitworks》,名字就叫《万物》。
杂志知识涉猎广泛,资讯新鲜,有很多前沿科学知识和话题,涉及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生态环境、太空探索、历史人文等等。
杂志图片对知识的呈现让人惊叹,能在纸面上呈现出三维的效果...
大开本,读起来眼睛舒服!比一般的杂志都大,也比A4纸还大点儿,印刷质量精良...
给孩子定上这样的杂志,孩子以后每个月都可以收到来自科学的大礼。
杂志的每一页都特别的美。
孩子一定会喜欢上。
这套书适合5到90岁的孩子。尤其小学高年级到高中的孩子。
送礼最好送杂志,为什么呢?因为订好之后,对方每个月都会收到你的诚意。
现在科学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强。
美国《华盛顿邮报》说:年到年,仅仅十多年间,中国新开设所大学,培养了五百万工程、医学、技术、科学人才。是美国的十倍。
美国人说,现在中国的学生,百分之四十四都学自然科学、工程学,产生大量的工程师,是美国的数倍,美国这个数据只有百分之十六。这百分之十六中,还有大量是移民。尤其是亚洲移民,比如中国,比如日本,比如印度。
现在白人学自然科学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有了原始积累,可以躺赢了。这也是美国现在最担心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可能我们现在最顶尖的科学家的水平还比不上美国,但量变最终将导致质变,每年近数十万的新增科学工程人员,其中一定能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其中也将有最顶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并在将来,一定能产生不少诺贝尔级的科学家。
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将来懂科学的孩子将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万物》是一个让孩子脑洞大开、充满逻辑美感的知识宝库。
专业化的编辑团队将纷繁复杂的科技前沿,链接成知识图谱,层层输出给孩子;将横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转化为属于孩子的系统性语言。
订阅的孩子拿到手里,第一眼就是太惊艳了。
大家其实一看实拍图就知道这个杂志有多用心。
1.新鲜的前沿技术
2.未来的终极幻想
3.换个角度看宇宙
4.未来公路让汽车边跑边充电
5.泰坦尼克号为什么沉没?
6.便便也是能源咖啡渣也是燃料
7.酷炫的*事解读
8.回望历史长河
点击9.人体穿梭之旅
10.畅游植物王国
还有各种科技热点解读。
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最好的科学,塑造面向未来的世界观!广泛的涉猎,萌芽着孩子未来的长期兴趣与终生志向,甚至是那个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意。
寻找侏罗纪海岸的动物化石
用于建造伦敦超级下水道的盾构机
还有未来的对撞机。
中国要不要造对撞机,对撞机到底有什么用,孩子也能轻松了解。
《万物》年征订季!现在仅需元!即可获得
①原价元的《万物》杂志一年12期
②定价98元的科普故事音频集(50集,每集6分钟每周更新)
③定价40元的万物冷知识音频集(共20集,每集4-5分钟)
此外,现在还有特别的优惠,团购年杂志,额外获赠一本年的杂志,让孩子能够先暏为快。
要看杂志,就看这个品类最杰出的,也应该让孩子接触最新科技。因为现在发展太快了。百年前,一个人不识字也可以过得很好,现在没有文化孩子真的很难出头。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横条参团。给孩子每个月的科学养份。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未来的刘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