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weidumeiye.com/m/亨廷顿舞蹈病(HD),一种遗传几率高达50%的绝症,他们从出生开始,身体里就埋入了定时炸弹。
一般发病年龄在30-45岁,一旦发作,剩下的寿命平均只有10年。
以下是华显珍一家,与亨廷顿舞蹈病的故事。
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甘南县举办了一场婚礼。新娘华显珍,刚满20岁。新郎姓孙。
婚后,华显珍先后生下两儿一女。此时,疾病的阴影开始笼罩她的生活。
最先发病的是公公。有段时间,她发现公公有些不对劲,手脚控制不住地抽搐。
“后来就去世了。”只是,公公发病时的异常并没有引起华显珍的注意。
接着是丈夫也患病去世,10年前,大儿子表现出一样的手脚抖动症状、说话口齿不清、走路左右摇晃,她才恍悟,这是家族遗传病。
华显珍的大儿子孙立军,是“被馒头害死的”。
年立秋后的一个晚上,她将蒸好的一块白馒头送到大儿子手里。他坐在床头,左右手接过馒头,往嘴里送。
她转头去另一个屋看二儿子。10分钟后再回来时,孙立军躺在床头,眼珠上翻,感受不到呼吸。再等邻居赶来帮忙,儿子彻底咽了气。
华显珍大儿子生前照片
疾病缠身后,儿女先后“被离婚”。为了照顾爱人和孩子,华显珍不断打零工,靠两千多的低保和养老金撑起全家人的生活。经济条件差,她只能用粗粮给患病的孩子喂食。
年和年,她的两个儿子去世时均不到40岁——大儿子因吞咽馒头困难被噎死,小儿子瘦到只剩一层皮,未抵抗住病痛的折磨。
女儿求生欲望强烈,一直幻想着痊愈,但现实不如愿。在一次求医回家的高铁站,她没有站稳,倒在台阶上,昏迷两夜后醒来,病情却急转直下,不出半年离世。
年,华显珍和女儿、孙女、孙子的合影。年2月,女儿因HD去世。多年来,这个家庭因HD先后有7个人去世。
华显珍曾痛哭:“要早知道是这病,哪能结婚,坑了几辈啊!”
罕见病,目前无法治愈
亨廷顿舞蹈病,是一个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精神系统疾病,疾病中期,舞蹈性运动障碍是最主要症状。
大多数亨廷顿病患者都因为大脑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出渐进性的疾病进程。患者初次发病一般在30岁到50岁之间,只是一些轻微的动作失调,之后出现全身痉挛、严重认知障碍等症状,最终因营养不良、痴呆或感染等并发症死亡。
流行病调查显示,亨廷顿病属于一种罕见遗传病。全世界亨廷顿病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2.7例。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每10万人发病人数达5.7例;亚洲发病率相对较低,每10万人中仅有0.4例。
放眼全球,因神经系统的功能性复杂,还没有研究人员攻克该病在人体的发病机制。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始终没出现任何可以治疗甚至延缓病发的手段。
即使拥有明显的发病特征,国内医学界对亨廷顿舞蹈症仍然知之甚少。
患者就医时,一些医生将之误诊为癫痫、抑郁症等,导致患者缺乏对亨廷顿舞蹈症正确认识,加快身体衰退。
正确护理是延长寿命的重要因素
年,中国首家致力于服务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和家庭的“风信子关爱”公益组织成立,其负责人曹茜的母亲,7年前被确诊为亨廷顿舞蹈症,她的外婆和两个姨妈,相继去世。
风信子的寓意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富人生”、这也是曹茜想对所有亨廷顿舞蹈病患者以及家属说的:“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曹茜为亨廷顿舞蹈症做了一次调查,在接受调查问卷的个人中,被确诊为亨廷顿舞蹈症后,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人高达37.25%。
目前,被访者近期最迫切想接受的治疗方式依次为:药物治疗33.33%,手术治疗17.65%,康复评估15.69%。
在治疗方面,现阶段许多药物可用于缓解HD运动或精神方面的症状,但医生需要根据每个患者本身的情况,保证药物副作用与症状改善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
非药物治疗的关键则是护理条件。专业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延长寿命。
“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亨廷顿舞蹈病医患交流会
浙大二院神经内科吴志英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HD的诊断与治疗,已建立了一个多学科的、专业化诊疗团队。在10年间,团队已收治超过例的HD患者,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有丰富的经验。
曹茜、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专家吴志英教授、董毅医生、精神科郜彬医生、包营晓护士长等,将与患者家属互动,以帮助他们更详细更直观的了解“亨廷顿舞蹈病”,以及面对疾病变化如何解决目前的困惑。
专家介绍
吴志英
教授、主任医师
浙大二院副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年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年同济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在福建医院神经内科先后担任住院、主治、副主任和主任医师。年9月以复旦大学特医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兼神经内科副主任。年8月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引进到浙江大医院,现为浙大二院副院长,神经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遗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神经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神经遗传病和运动障碍病等罕见病的诊治,并采用遗传和分子技术寻找疾病的致病基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并优化治疗方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Genetics、Neur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和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先后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三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首届“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学术成就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董毅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年医院博士毕业。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主要研究方向:神经遗传变性病的临床和分子机制。
郜彬
精神科主治医师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心理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
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研究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学及生物学特点,rTMS的应用。
在TranslationalPsychiatry,PLoSOne,NeuroscienceBulletin等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会议论文2篇,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审稿期刊Schizophreniaresearch,Biomedicalresearch,Scientificreports,Plosone等。